依托校企共建的仿真实训基地,本课程采取三段五步递进式教学模式(详见下图)。
在残留农药分析和脂溶性维生素测定中,油脂被浓硫酸磺化或被碱皂化,使脂肪等干扰物质被除去,达到分离净化的目的。3、超声波萃取分离法超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的正负压强交变周期,在正相位时,对介质分子产生挤压,增加介质原来的密度。
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集萃取、富集和解吸于一体,具有无溶剂、可直接进样、操作简便快捷、灵敏的特点。2、分配色谱分离分配色谱分离是以分配作用为主的色谱分离法,是根据不同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比不同(溶解度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离操作参考资料:食品检测技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九)现代前处理技术1、固相萃取分离法固相萃取分离法是一种无需有机溶剂,简便快速,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能够与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优点:萃取用C02气体可以回收和循环利用,成本比较低,对组分或生理活性物质极少损失或破坏,没有溶剂残留,产品质量高。
主要用于有机氯农药残留物的测定。(七)色层分离法色层分离法又称色谱融,是一种在载体上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的总称。四、结语总体来说,课程思政是让学科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目的,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形成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步骤。
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本文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梳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在教学相长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应将知识、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自1914年起,张挺、钱崇澍、汤佩松等一大批在国外留学的科学家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先后回国任教,为我国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此外,还存在思政育人效果难评价的问题,知识传授的评价可以通过作业、实验、考试等定量描述。2.课后要求学生能把知识内化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和分析生产或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和科学精神。
本课程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与人类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科学研究密切相关。但价值引领的评价很难,由于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试评价体系无法体现出学生道德素养的动态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思政元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挖掘这些元素,并用适当地方式让思政元素凸显出来,以达到育人目标。传统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对理工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相关链接:元素,实验,激素。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应用植物生理学的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指导作物种植,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精神、并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懂得,所学知识都很有用,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专业课程中本身蕴含了诸多德育元素,比如:结合著名科学家的爱国事迹来谈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专业知识的发现过程来谈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结合专业发展现状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勇担使命等,这些都是专业课进行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教育教学论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或是部分教师在思政元素的引入当中,与前后知识点讲授的衔接不够自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政效果的评价就需要注重定性评价而非定量评价,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注重描述性而非区分性。
而在这项成果的背后,是整个研究团队将近30年的不懈努力。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著名科学家的榜样作用,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进一步打造金课是关键。例如,在绪论中,讲授植物生理学这门学科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时,让学生了解到本学科在中国的诞生远远早于西方发达国家,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果教师能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元素,就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高校专业课教师虽然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乏思政教育理念。
三、植物生理学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应用经过近几年在教学中对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笔者尝试着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融入了思政元素,以期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启发学生要多观察、勤思考,善于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释农业生产上的现象,并指导今后的科研和生产。
本课程是大学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些案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遇到困难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三)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的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中,提高过程考核在总成绩中的占比,侧重于学生在课程学习全过程中的德、能、勤、绩全面评价。(2)以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目标)。
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谨记育人意识,以科学严谨的方法找寻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本门课程开设在大二下学期,这个阶段的很多本科生存在缺乏目标、迷茫、疑惑、或对自己专业认同度不高等问题,急需专业导学价值引领的思政教育。我们常说课程思政是如盐入汤,首先要有一锅香喷喷的学生想喝的汤(课程本身),学生在喝汤的同时,才能把教师加入的盐(思政元素)一同消化吸收。再如:在植物的生长物质一章,讲到植物激素IAA的生理作用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民在移栽大葱等蔬菜苗时,只是斜着把苗子埋在土里即可,过一段时间苗子自己会长为直立的状态,这正是因为植在生长素的作用下具有向重力性。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会议精神,打造专业过硬、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一代。(一)在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1.将专业知识生活生产化,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没有挖掘好思想政治元素,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就无从谈起,从而导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再如:在植物的生殖生理一章,讲授光周期理论的应用时,目前生产上利用光敏雄性核不育株的特殊光周期特性(农垦58S在短日照下可育,长日照下不育),简化杂交水稻制种过程、实现水稻的两系配套杂交制种。
例如:在光合作用和植物的成熟与衰老两章,讲到色素的合成需要光照时,以我们生活中经常吃到的韭黄(与韭菜相比,韭黄由于在避光条件下生长、不合成叶绿素)和带字苹果(苹果成熟过程中,遮光部位不能合成花色素,因而不变红)举例,来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应的处理来获得人们想要的农产品,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又如:在光合作用一章,讲授光合作用的卡尔文循环时,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和本森花了10年的时间,在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搞清楚了CO2同化的循环途径,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然而,现阶段的课程思政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课程建设基础不坚实、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等。可引出在2016年,我国科学家张启发院士团队率先破解了这种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奥秘,被称为化石级研究成果。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1.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2.发挥著名科学家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关心和帮助,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前导学、课堂讲授与讨论、课后学习与实践的整个学习环节,都适当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专业课程实现其特有的价值引领作用。很多专业教师尚未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育人作用,认为没有必要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认为在专业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浪费学习时间。
植物生理学作为连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课程之一,在以往教学中,一般是教师自发地或临场地进行思政教学。在考察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思想道德方面的考核。